n135021

深圳一家洗车行老板雇佣了16名脑瘫儿洗车,3年总收入高达120多万,可是老板却一

深圳一家洗车行老板雇佣了16名脑瘫儿洗车,3年总收入高达120多万,可是老板却一个月只给脑瘫儿几百块的薪水,有人说老板太黑了!然而这些心智只有7、8岁的孩子们却不远万里来投奔他,请求跟他工作,甚至亲切地称他为“爸爸”!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横幅在店门口拉得哗啦啦响,“曹扒皮,剥削残疾人!”几个大字格外刺眼。网上铺天盖地的唾沫星子,恨不得把这家洗车行的小门脸冲垮。就因为一张工资单,月入过万的老板,给员工只开500块。 门里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,水花溅得到处都是,海绵擦车的动作笨拙又认真。一个小伙踮着脚,擦着车顶,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,对门口炸开锅的抗议浑然不觉。这种强烈的反差,让这场网络骂战从三年前打到了现在。 一边是气炸的网友喊打喊杀,另一边是洗车工们的安静专注。这中间巨大的误解,又是怎么来的呢? 曹军,洗车行老板,本来是企业高管,风光无限。可儿子曹洲的到来,却改变了他的生活。 重度脑瘫的诊断书像块巨石,医生的话更冰冷:孩子很可能一辈子站不起来、说不出话,离不开人照顾。 为了儿子,曹军头也不回辞了年薪百万的工作,房子卖了,带着孩子满中国找康复机构,钱像水一样流走。 几年折腾下来,儿子的进步小得可怜,八岁了,连饭都吃不到嘴里。就在曹军快要绝望的时候,一位见多了世面的老康复师点醒了他:“别光盯着那几年集中康复,这些孩子缺的是一辈子有人陪,是实实在在地走进社会。” 一次偶然路过洗车店,看着工人拿着水枪、海绵一遍遍做着同样的动作,曹军心里“咯噔”一下:这活儿,是不是儿子也能试试?试试就试试!2016年,他真租了个旧厂房,自己当师傅,手把手教儿子洗车。 那会儿是真难,“水冲得他自己浑身湿透,抹布哪面该擦车都分不清,”曹军回想起来还会笑。洗一辆车花别人三倍时间,顾客等急了只能跑,全靠朋友照顾生意。 曹军不着急,他有他的道理:“慢点不怕,关键是他们能动手做,能做就能活出点样子。” 2017年,他心大了。光自己儿子不够,他跑去福利院、特教学校,想给更多像儿子一样的“大小孩”一个机会。家长们哪敢信?“把娃交给洗车店?我们自己都怕养不活他们。” 质疑归质疑,总有那么几个家长豁出去了:“试试吧,大不了算见见太阳。”就这么磕磕绊绊,到2018年,店里有了16名特殊的员工,洗车行居然也慢慢像个样子了。 可就是这间开始挣钱的洗车行,成了风口浪尖。记者扛着摄像机来了,账本也摊开了。曹军异常平静:“看工资是低,但算过开销么?” 那份让网友炸锅的工资条后面,压着三本厚厚的账: 第一本是生活账, 工资500块没错,但员工们吃住、看病、洗澡、换衣全包,店里管。 宿舍就在店后面,一日三餐厨师做,24小时有人看护,医生定期上门检查。就这吃住医疗,在深圳这种地方,每人每月没2500块下不来,单房租都不止500块。 第二本是养老账。,这些孩子老了怎么办?曹军真给每人按最高档买了五险一金,额外还设了个“喜憨儿养老基金”。钱从洗车费里抠,他想的是给他们一个能看得到头的日子。 第三本,是无价的尊严账。 在这里,握海绵怎么使劲,对客人怎么笑,都要学。学会了叠被子,学会了说“谢谢”。 一位妈妈说:“娃来这之前话都说不清,现在晓得用工资给我发88块红包说‘妈妈节日快乐’了,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。” 孩子们更简单纯粹,小芳用人生头一份工资给“曹爸爸”买了副老花镜,其实度数压根不对。大刘天冷得打哆嗦,也坚持提前两小时到店里擦工具,手指冻得通红。 店员们很少走,为啥?这里不是简单洗车的地方,是他们第一次尝到被这个世界“需要”是啥滋味。 网上揪着“三年120万营收”算账的时候,曹军掏出了洗得发黄的记录。洗一辆车只收35块,比市场便宜5块;客人想给小费,他死活不收,这些年硬是退回去了200多万。 洗车赚的钱,几乎都填进了员工身上和扩大康复地方。再看看曹军自己,一家人缩在月租2800的小房子里,开的车还是十年前的老款。 今天?这洗车行早不是当年那个摇摇欲坠的小作坊了。37家连锁店开在三个省,给400多个特殊青年撑起了一个能干活、能挣饭的地方。门口骂人的横幅早就不见影,换上了一面面家长们送来的锦旗。 脑瘫的孩子也许好不了,但谁说他们站不稳?他们脑子是转得慢点,但手脚勤快有力气。 曹军说过一句掏心窝子的话:“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,我在乎这些孩子叫我‘爸爸’。” 别给他戴什么“大善人”的高帽,他就是一个爸,为儿子,也为和儿子一样的无数个“孩子”,在一片空白里,愣是开出了一片能扎根、能生长的晴天。 信息来源: 《深圳晚报》(报道曹军和喜憨儿洗车行的核心事迹与数据)